2013 年 11 月 11 日
作者︰葉劉淑儀女士 |
來源︰明報
有朋友做鞋履生意,買家包括Nordstrom、
Macy’s、Nine West等美國大型百貨公司和時裝店。朋友大嘆美國市場狀況起伏不定,時而火紅,時而結冰。其實這和美國的減赤政治糾紛有關。
簡單而言,經濟增長的要素包括消費、投資和政府開支。次按危機後,美國經濟受沉重打擊。政府要刺激經濟復甦,不外乎兩種方法。第一種是貨幣手段,通過印鈔買債、降低利率,向市場放水;美國利率減無可減,聯儲局亦已推行了三輪量化寬鬆。第二種是財政手段,或是減稅,以刺激投資和消費,或是增加政府開支,例如推出基建工程,以帶動各行各業、創造職位;不過,聯邦政府正面對龐大赤字,而減赤要做的卻是開源和節流。
民主、共和兩黨就財政問題爭持不下,共和黨的茶黨議員尤其強硬,寸步不讓,導致自動減赤機制在今年三月起啟動,上月又鬧至聯邦政府關閉。
茶黨可謂「大市場、小政府」的原教旨主義者,反對提高債務上限,而且堅持只節流、不開源。雖然茶黨聲稱他們的削支運動是一場逆境戰,但是《商業周刊》指出,自2010年起,每年須經國會通過的「可自由支配開支(discretionary spending)」逐年遞減。到了2038年,撇除部分醫療項目、社會保障和利息等不用每年經國會審批的必須支付項目,其他政府開支佔經濟總量的比重將降至193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。
絕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,一味削減可自由支配開支,而不改革佔用大量資源的固定醫療和社會保障項目,並非長遠可行的減赤策略。再者,聯邦政府近年削支速度之快,已到了損害美國整體經濟的地步。不僅國防開支被削,很多教育、醫療、扶貧項目也受到影響。有分析指這樣的財政政策會令2013年的經濟增長下調1.5個百分點。美國作為已發展經濟,每年經濟增長原本大概只有2-3%,再減1.5%,即近乎停滯。
聯邦政府暫停運作,更加令已被減人工的政府員工一度無糧出。普羅大眾的就業狀況和消費意欲很快亦受到影響,頓時連一對數十美元的鞋也不敢買。
因此,《商業周刊》說茶黨的勝利是慘勝 (pyrrhic victory)。他們成功迫使政府急速削減開支,卻窒礙了經濟復甦。美國經濟受損,牽連全世界,包括中國和香港。
來源:明報